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24个时令点,每月2个。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,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、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、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,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。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(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)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,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°所到达的一定位置。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,到汉代吸收入《太初历》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。节气是农历表示太阳视运动的成分,通过二十四节气农历可以精确的反应一年四季的变化,便利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农业耕作。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,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,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,而十二节令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这个月的上半月中。
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殷、周之交已分四时,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(天文位置已确定)。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,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。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,反映太阳的视运动。西汉初年制定的《太初历》,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。后来,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《三统历》
,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,基本形式没变。
太阳从黄经零度起,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。每年运行360度,共经历24个节气。
十二节令:
立春、惊蛰、清明、立夏、芒种、小暑、立秋、白露、寒露、立冬、大雪、小寒。
十二中气:
雨水、春分、谷雨、小满、夏至、大暑、处暑、秋分、霜降、小雪、冬至、大寒。
“节”和“气”交替出现,各历时15天左右,两者统称为“节气”。
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,属于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公历属于一种太阳历,因为描述同一个太阳视运动的缘故,所以看上去节气日期在公历上基本固定,最多前后波动一两日。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不属于公历而属于农历。
立春正月节:立是开始的意思,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。太阳过黄经三百一十五度为春季开始,是为立春。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。揭开了春天的序幕,草木开始萌芽,农民开始播种。
雨水正月中:降雨开始,雨量渐增。太阳过黄经三百三十度为雨水。雨水本来是指冰雪融化成水。农民历书说:“门指壬为雨水时,东方解冻,冻雪皆散而为水,化而为雨,故名雨水。”雨水时节,正是万物欣欣向荣,草木萌生的时候。
惊蛰二月节:蛰是藏的意思。惊蛰是指春雷乍动,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。太阳过黄经三百四十五度为惊蛰。天气回暖,蛰伏中的昆虫相继苏醒。时节已经进入仲春,桃花红、梨花白,莺鸣叫、鸟高飞。春雷是这节常见的自然现象。
春分二月中:分是平分的意思。春分表示昼夜平分。太阳过黄经零度,是为春分。春分是春天的中间。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。春分、夏至、秋分、冬至则处于各个季节的中间。春分这天,太阳光直射赤道,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,所以春分秋分又称为“日夜分”。
清明三月节:天气晴朗,草木繁茂。农历清明当日为清明节。太阳过黄经十五度时为清明,清明含有天气晴朗温暖、空气清新明洁,草木繁茂之意。清明这天,民间有踏青、寒食、扫墓等习俗。常言道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”。
谷雨三月中:雨生百谷,雨量充足而及时,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。太阳过黄经三十度,农民布谷后望雨是为谷雨。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这时节田中的秧苗初插,作物新种,最需要丰沛的雨水灌溉滋润,俗语说:“雨生百谷”,雨量充足而及时,谷类作物能够茁壮成长。
立夏四月节:夏季的开始。太阳过黄经四十五度,夏季开始是为立夏。古谚有云:“立夏小满,雨水相赶”。立夏是多雨的季节。传说古代君王常在这一天到京城南郊迎接夏天。
小满四月中: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,故称小满。太阳过黄经六十度为小满。这时候田里的稻谷和麦子等农作物,渐渐结穗,看来丰实饱满的样子,就等待成熟。庄稼人眼见辛勤与努力,即将有了丰收,于是把这个节气形容成小满。
芒种五月节: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。太阳经过黄经七十五度为芒种。这一节气,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,天气炎热,麦类等芒作物成熟,大部分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,秧苗嫩绿,一派生机。芒种接近端午节。
夏至五月中:炎热的夏天来临。至有极的意思,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。太阳过黄经九十度为夏至。夏至当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,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。夏至过后,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。
小暑六月节:暑是炎热的意思。小暑就是天气炎热,但还没有达到最热。太阳过黄经一百零五度为小暑。小暑已是盛夏,颇感炎热,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。
大暑六月中: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。太阳过黄经一百二十度为大暑,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,天气酷热。
立秋七月节:秋季的开始。太阳过黄经一百三十五度,秋季开始即为立秋。立秋是节气迈入秋凉的先声。大暑过后夏去秋来,时序到了立秋,表示酷热难熬的夏天即将过去,凉爽舒适的秋天就要来临了。
处暑七月中:处是终止、躲藏的意思。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。太阳过黄经一百五十度,暑气渐消是为处暑。秋季已到,暑气消退,因此称为处暑。
白露八月节:天气转凉,露凝而白。太阳过黄经一百六十五度为白露。此时气温下降,天气转凉,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。
秋分八月中:昼夜平分。太阳过黄经一百八十度,太阳再次直射赤道为秋分。秋分是象征季节变化的节气。秋分这天,全球各地昼夜等长。天气已经凉爽下来,所谓的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。
寒露九月节:露水已寒,将要结冰。太阳过黄经一百九十五度,夜寒水气渐凝结成霜,是为寒露。民谚常说:“寒露麦,霜降豆”。
霜降九月中:天气渐冷,开始有霜。太阳过黄经二百一十度为霜降。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
立冬十月节:冬季的开始。太阳过黄经二百二十五度,时序开始进入冬天,所以叫立冬。古谚:“立冬之日,水始冰,地始冻”。
小雪十月中:开始下雪。太阳过黄经二百四十度,气候寒冷,降水形态由雨逐渐演变为雪。
大雪十一月节:降雪的可能性增大,地面出现积雪。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二百五十五度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至此而雪盛也。”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,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,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。
冬至十一月中:寒冷的冬天来临。至有极的意思,这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天最短的一天。太阳经黄经二百七十度为冬至。冬至日太阳照射在南回归线上,所以北半球的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。冬至过了之后,太阳直射点北移,北半球白昼渐渐变长。
小寒十二月节:气候寒冷,但还没到最冷的时候。太阳过黄经二百八十五度为小寒。冬至过后,天气日趋寒冷。小寒时节虽冷但还不算是最冷,所以就称为“小寒”。
大寒十二月中:一年中最冷的时候。太阳过黄经三百度气候严寒是为大寒。时序已到了隆冬,天气变得非常寒冷,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,所以这个节气为“大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