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,也叫夏历、汉历,是中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,沿用至今的历法,按推行时间定义的话,其实叫汉历才是最科学的。
在中国,很多人把农历俗称为“阴历”,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,因为中国农历并不是单纯的阴历,而是一种“阴阳历”。
为什么呢?因为农历的月是通过月亮的运行而确定,一个月就准确地是一个望朔,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月中的某一日来确定月亮的圆缺,这是阴历的部分。而农历中的一年,又是一个准确的回归年,我们不会像某些奇葩的历法一样,新年有时是在冬天,而有时又是在夏天。
也许有人觉得,农历的这个回归年并不准确,因为我们的春节虽然总是在立春前后,但并不严格地是在立春前还是后,前几天还是后几天,又怎么能称为准确呢?这其实是个误会,因为如果不准确的话,别说是差几天,就算只差一小时,两千多年的误差积累下来,就是三个多月了。而我们并没有听说几千年前的春节是在秋天的说法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大家可以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往下看,我会在后面给出解释。
既然我说农历不是“阴历”,那么我们先来看“纯阴历”是什么样的:在古代,人类需要一个确定的周期来记录时间。而最直观的,准确的周期就是月亮的盈亏,所以,世界各国的古历法,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阴历。顾名思义,所谓阴历就是以太阴星——月亮的变化规律来定义时间。
月亮盈亏的一个周期大约是二十九天半,而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大概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,这样十二个月是三百五十四天半,比一个回归年少了大约十一天。因为阴阳无法协调,所以大多数单纯的阴历很早就被淘汰了,只剩下少数奇葩沿用至今,比如伊斯兰教的“回历”,在回历中,每年比阳历的一年少十一天,所以新年是逐年提前的,有时是在冬天,有时是在夏天,这样三十三年为一个循环。也就是说,每三十三年比阳历多出一年。他们一个七十岁的老人,在我们的历法中其实是六十八岁。
之所以可以使用这样奇葩的历法,也许是因为伊斯兰教人民生活的地区并不是农耕区有关吧,一个农耕社会,是很难使用这样的历法的。
阴历不能指导农耕,这实在是个太过致命的缺点,所以必须改革。在西方,人们使用的方法是放弃通过月亮的朔望来计月,而以一回归年为一年,再把一年人为地划分为十二个月,这就是纯阳历,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的前身——罗马历。在这种历法中,“月”其实已经跟月亮完全不沾边了。
另一种方法就是找出一回归年的天数,和阴历十二个月的天数两者的最小公倍数,既不放弃直观的阴历,也不放弃可知冷暖的阳历。
于是,中国农历诞生了!
农历通过设置闰月来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关系,设置十九年七闰法,即每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,这样,每十九年阴阳历的“年”之间的差别就被消除得很小,只剩下两个多小时。十九年七闰的中国“颛顼历”,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,距今两千六百多年,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计算能力。
当然,在大尺度上来看,这两个多小时还是有点多,几千年以后还是会出现季节错乱的问题,其实后来还有更加科学的置闰方法,下面讲:
通过月相的变化来计月,除了方便我们找个好日子去和女朋友花前月下,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之外,这种计月方式对生产生活,对更加现实点的小钱钱,有什么意义呢?
通过月相计月,最大的实用功能就是判断潮汐,这首先要讲讲潮汐力,由于天体是有大小的,而不是一个理想化的质点,所以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,分布在其中一个天体上各个不同的点之间的引力是不同的,能对地球的海潮造成影响的天体只有两个,太阳和月亮,其余的天体因为影响太小,就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下面是月亮对地球潮汐影响的示意图:
月球对朝向月球一侧的引力会稍稍大于背向月球的一侧。
由于朔日和望日地球、太阳和月亮三个天体基本在一条直线上,这时潮汐力的影响是最大的,会形成大潮,当然,由于水的运动速度、地球的自转等等一系列其他条件的影响,大潮往往出现在望朔日之后的几天,比如著名的钱塘潮,就是出现在农历的十六到十八壮观的钱塘大潮。
还有两个问题,第一个是农历的确定时间,第二个是农历得适用范围。
第一点:农历相传创始于夏代,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充分发展完善,在 汉武帝时期通过官方确认,形成朔望计月,回归计年,十九年七闰,二十四节气的历法,其后没有经过任何根本上的改变,至于各种节日(不是节气)的定义,包括 春节,那其实是历法的附属品,不能说把端午节改到五月初六,就变成另一个历法了吧?
第二点:农历的适用范围是——地球。十八世纪末,美国独立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,出版过一本《老农历》的书,美国人对农历可以预测几十年后某一天的天气感到惊讶万分。其实看完了整篇文章,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农历的适用性如此之广了。当然,在南半球比如澳大利亚,冬夏是要倒置过来的。
今天我们来说公历。
目前运行的公元历,又称“阳历”、“西历”,我国辛亥革命后开始使用,但是多少年来,公历在我国从来没有独立运行过,我们使用的所有日历基本都是公历和农历结合的,原因很简单,就是公历对于指导生产生活作用有限,单纯的公历是一种——简陋的!粗制滥造的!充满人为更改的历法。
为什么说是简陋的,因为公历和天文历法相结合的只有一点,那就是回归年,是地球——准确的来说是地月质心——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,而其他的一无所有。
为什么说是粗制滥造的,公历中有年、月、星期三种间隔方式,我们先不说月,因为这是所有纯阳历不可避免的缺陷,而“星期”的划分只是用了日、月和五大行星的名字,其实和“星”完全没有关系。
至于人为的更改,就更是数之不尽,奇形怪状,甚至怀疑世界上竟然有这么脑残的事……
公历运行几千年来,有时是十二月28天(古罗马历),有时是二月28天(儒略历),甚至执掌历法的大祭司可以决定在某个月之后加一个月,极端混乱,以至于出现过一年有445天的诡异年份。直到奥古斯都统一了罗马之后,公历才算走上正轨,但仍保留了二月28天、大小月不规律等“历史遗留问题”。甚至在这之后,还出现了“三年一闰”的脑残事件。
反观农历,这些事情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,因为农历计算一年的标准是冬至日,任何皇帝或者特权者,都没办法把冬至的日子改变了吧?
所以即使从纯阳历上来看,农历也是更加科学、更加先进的。而且,还有二十四节气。还有最后两点,对农历的简介就完成了,当然,只是简介。
这两点就是节气和置闰。
中国农历,把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昼最短,夜最长的这一天,定为冬至日,而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昼最长夜最短的,相应的定为夏至日。太阳直射赤道,昼夜等分的时候,就是春分和秋分,在这之间,把黄道赤道夹角按角度平分为24份,定义了二十四节气,这个平分是按角度定义的,而不是时间,所以,每年的节气时间都需要观测、计算。
二十四节气又分为“节”和“中气”,比如“立春”是为节,一般是正月的第一个节气,“雨水”就是中气,是正月的第二个节气,因为农历的一个月比一年的十二等分要短,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,某个月就会没有“中气”了,这个时候,往往就是到了该闰月的时候了。
说到闰月,先讲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常识,中国是用干支来计时的,十二个月正对应十二地支,那么正月对应的是哪一个呢?很多人以为是“子”,其实不是,因为在农历的历法计算当中,真正数学上的一年之始是在冬至,所以,正月对应的是“寅”,“子”其实是在十一月。
我们开头讲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来协调阴阳历,其实十九年七闰也是一个近似值,那怎样才能做到完全精确呢?这就是中国农历特有的置闰方法了,我查了下资料,似乎没有专用的称呼,那么我们暂且叫他“动态置闰法”。
这个置闰法是,把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之间的时间算作一年,因为冬至日是精确的,所以这个一年的时间也是精确的。然后计算两个冬至日之间(除去冬至所在的月以外)共有几个朔望月,如果是十一个,那么正好,这一年是平年,不需置闰,如果是十二个月,那么找到那个没有中气的月,把这个月算作上一个月的闰月。比如,某年四月之后的那个月没有中气,那么这个月就不叫五月了,而叫闰四月,下个月再叫五月。
这样一来,闰月就不会有任何偏差,即使亿万年过去,回归年和朔望月仍然会相安无事,阴历阳历各行其道,各司其职,没有任何混乱的协调运行下去。
所以,我们说,中国农历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学,最严谨的一部历法,中国推行公历只是为了和世界接轨,其实中国一直没有放弃使用农历,你会发现所有日历上基本都有农历的部分,而在广大农村,不但一直是看着节气种植——收获,而且“赶集”也是按农历来计算日期的。在中国周边国家,农历同样大行其道,日本、南北朝鲜、越南、老挝和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使用农历,在北美和欧洲,由于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,中国农历也在慢慢推行开来。
农历是中国人创造的,全世界人民的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