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不同的文明,曾经孕育出不同的时间系统,这个系统就称为历法。
何为历法?历法是为计时之需,按一定法则将年、月、日等计算计时单位进行组合并形成单位间换算的方法。从古至今,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有古埃及历、古巴比伦历、古希腊历、犹太历、儒略历、格里历、伊斯兰历、印度历和中国历朝颁布的多种历法。一般可分为三类:①以太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阳历,②以月亮朔望月为主要依据的阴历,③兼顾回归年与朔望月的阴阳历。
公历(阳历)
目前运行的公元历,简称公历,又称“阳历”、“西历”。公历也称格雷果里历,简称格里历,也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,由儒略历修订而成。今日世界的历法正统称做公历,就是采用最标准的阳历。我国辛亥革命后开始使用,但是多少年来,公历在我国从来没有独立运行过,我们使用的所有日历基本都是公历和农历结合的。这是一种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。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(即一回归年)为一年。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,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,不计尾数;一年分为12个月,大月31天,小月30天,二月只有28天。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的光景,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,这一年叫做润年,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。
公历闰年规定,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,同时又规定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倍时,须被400除尽时才算闰年(如1600年、2000年……)也就是400年中有97个闰年。公历规定每年都有12个月,每年的1、3、5、7、8、10、12月为大月,每月31天;而4、6、9、11月则为小月,每月30天,2月平年为28天,闰年则为29天。
阴历(纯阴历)
顾名思义,所谓阴历就是根据月相(月亮)朔望变化周期来制订的。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,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,是纯粹的阴历。在古代,人类需要一个确定的周期来记录时间。而最直观的,准确的周期就是月亮的盈亏,所以,世界各国的古历法,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阴历。
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周期大约是二十九天半,算作1个月,12个月为一年,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,逢单月是大月为30天,逢双月属小月为29天,一年共计354天。阴历每30年就须加入11个闰年,每逢闰年就在12月底多加1天,共计355天。用阴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,它可以是春天过,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,但它唯一的优点是阴历的每一天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态。
阴历不能指导农耕,这实在是个太过致命的缺点,所以必须改革。因为阴阳无法协调,所以大多数单纯的阴历很早就被淘汰了,只剩下少数奇葩沿用至今,比如伊斯兰教的“回历”,在回历中,每年比阳历的一年少十一天,所以新年是逐年提前的,有时是在冬天,有时是在夏天,这样三十三年为一个循环。也就是说,每三十三年比阳历多出一年。他们一个七十岁的老人,在我们的历法中其实是六十八岁。
在西方,人们使用的方法是放弃通过月亮的朔望来计月,而以一回归年为一年,再把一年人为地划分为十二个月,这就是纯阳历,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的前身——罗马历。在这种历法中,“月”其实已经跟月亮完全不沾边了。
最科学的历法——中国农历(阴阳合历)
农历,也叫夏历、汉历,是中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,沿用至今的历法,按推行时间定义的话,其实叫汉历才是最科学的。
在中国,很多人把农历俗称为“阴历”,这其实是完全错误的,因为中国农历并不是单纯的阴历,而是一种“阴阳合历”。
农历的月是通过月亮的运行(即朔望月周期)而确定,一个月就准确地是一个望朔,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月中的某一日来确定月亮的圆缺,这是阴历的部分。同时农历中的一年,又用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,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,是一个准确的回归年,因兼有阴历和阳历的特性,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。
月亮盈亏的一个周期大约是二十九天半,而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大概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,这样十二个月是三百五十四天半,比一个回归年少了大约十一天。因为阴阳无法协调,所以大多数单纯的阴历很早就被淘汰了,只剩下少数奇葩沿用至今,比如伊斯兰教的“回历”,在回历中,每年比阳历的一年少十一天,所以新年是逐年提前的,有时是在冬天,有时是在夏天,这样三十三年为一个循环。也就是说,每三十三年比阳历多出一年。他们一个七十岁的老人,在我们的历法中其实是六十八岁。
阴历不能指导农耕,这实在是个太过致命的缺点,所以必须改革。为了克服这个缺点,于是,中国农历诞生了!用折中的方法找出一回归年的天数,和阴历十二个月的天数两者的最小公倍数,既不放弃直观的阴历,也不放弃可知冷暖的阳历。
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,它有大月30天,小月29天之别,但它和纯粹的阴历的大小月交替编排不同,农历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。
农历通过设置闰月来协调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的关系,设置十九年七闰法,即每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,这样,每十九年阴阳历的“年”之间的差别就被消除得很小,只剩下两个多小时。十九年七闰的中国“颛顼历”,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,距今两千六百多年,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的计算能力。
当然,在大尺度上来看,这两个多小时还是有点多,几千年以后还是会出现季节错乱的问题,其实后来还有更加科学的置闰方法,由于篇幅有限,我们留到下节课再说。
我国目前使用的农历,也称夏历、殷历,至少从名字上看,至少在上古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完备的历法,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记载,现时阴阳和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。置闰月的方法,最晚在春秋时期,古人就已经采用“十九年七闰法”来设置闰月。秦汉以后,历法逐渐精密,汉朝时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大转折,全国统一历法,编制《太初历》,将一回归年的整数天定为365天(准确的数字是365.25天),之后又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加入二十四节气,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,意义重大,随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,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