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法,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国人的先民们创造出来的。
中国的史籍中有这样的记载:帝尧命令羲氏、和氏,遵循上天的意旨,根据日月的出没、星辰的位次,制定历法,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。另外命令羲仲,住在郁夷,那个地方叫旸(yáng,阳)谷,恭敬地迎接日出,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。
【图片:旸谷】
相关史籍还说:春分日,白昼与黑夜一样长,朱雀七宿(xiù,秀)中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,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。这时候,民众分散劳作,鸟兽生育交尾。
【图片:朱雀七宿天象图】
史籍记载也有这样内容:帝尧又命令羲叔,住在南交,分别步骤安排夏季的农活儿,谨慎地干好。夏至日,白昼最长,苍龙七宿中的心宿(又称大火)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,据此来确定仲夏之时。这时候,民众就居高处,鸟兽毛羽稀疏。
【图片:苍龙七宿天象图】
史籍记载继续说:又命令和仲,居住在西土,那地方叫做昧谷,恭敬地送太阳落下,有步骤地安排秋天的收获。秋分日,黑夜与白昼一样长,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,据此来确定仲秋之时。这时候,民众移居平地,鸟兽再生新毛。
【图片:玄武七宿天象图】
又命令和叔,住在北方,那地方叫做幽都,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。冬至日,白昼最短,白虎七宿中的昴(mǎo,卯)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,据此来确定仲冬之时。这时候,民众进屋取暖,鸟兽长满细毛。
【图片:白虎七宿天象图】
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,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。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,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……这些记载见于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,其中的内容录制了中国先民创造历法的某些过程和细节。
中国先民观察天象,其中任务之一是制定历法。
所以说,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。
一个民族的历法的出现,对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深远影响。
【图片:24节气】
那么问题来了:中国人到底创造了多少部正统历法呢?
简单的回答:大约60部。
其中,最早的6部,多少带有一些传说性质。
或者说在传说和史籍中辗转记录下来的。
它们是:
1黄帝历
2夏历
3殷历
4周历
5鲁历
6颛顼历
黄帝历传说是黄帝使用过的历法。夏历是中国夏王朝使用过的。殷历当然就是商朝使用过的历法了。到了周朝使用的是周历。鲁历是春秋战国时候孔子所在的鲁国使用过的历法。颛顼历,后人认为是秦朝使用过的历法。
【图片:黄帝图】
它们被称之为:古六历。
古六历之间重要区别之一是在什么时候过年(岁首)。夏历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过年。商朝是农历的十二月初一过年。周朝是农历的冬至日过年。秦朝使用的颛顼历,跟周历在过年(岁首)一致,它应该是从周历演变而来。在汉朝的最初,即西汉前几朝(汉高祖刘邦、汉惠帝刘盈、汉高后吕雉、汉文帝刘恒、汉景帝刘启)使用的是岁首过年的周历。到了汉武帝,即在公元前104年的那一年(汉武帝太初元年),颁布了新的历法。
【图片:汉武帝时代】
后来的朝代的皇帝们,大致的就开始使用各自朝代的历法了。
于是,中国的历法使用的线索在历史上就比较的清晰和详细了:
7太初历(以汉武帝那一年的年号作为历法名称)。
——汉武帝以降,即公元前104年到公元84年(东汉章帝元和元年)使用此历法。
8三统历。
——王莽篡权之后,颁布的新朝历法。很快被废黜。
9四分历。
——刘秀东汉使用的历法(85- 220年)。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代,魏吴蜀三国开始时使用了此历法。三国使用的年份是:(1)曹魏(220年- 236年)、(2)东吴(222年)、(3)蜀汉(221年- 263年)。很快,魏吴改用新历法。刘备以自己正宗刘氏后人,政治上兴汉,所以坚持使用四分历,没有改用新历法。
所以此时的历法又有:
10干象历 。
——东吴废除汉朝的四分历,使用了这部新立法(223年- 280年)。
11景初历。
——曹魏废除原来的汉朝历法,使用了这部新历法。此历法是三国时期的杨伟(字世英,冯翊人。三国时期曹魏宗室曹爽的参军。)编制的。魏景初元年(237年)至咸熙二年(265年)实施。景初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明帝曹叡的第三个年号,所以叫做“景初历”。据说,曹魏之后的西晋(265-317)、东晋(317-420),以及后来的刘宋(237年- 444年)、北魏(398年- 451年)皆在标出的年代使用此历法。不过,刘宋和北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又使用别的历法了。此历法已亡失。(资料参阅《晋书·律历志下》、《宋书·历志上》)。
之后,新历法又出:
12元嘉历。
——刘宋(445-479)、南齐(479-502)、南梁(502- 509年)使用此新历法。
13大明历
——南梁、南陈(510年- 589年)使用。大明历,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、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,也称“甲子元历”。在历法中,祖冲之首次引入了“岁差”的概念,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,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。历成后上表给宋孝武帝刘骏,却遭到宠臣戴法兴之流的压制和反对。祖著《历议》一文予以驳斥。祖死后十年即天监九年(公元510年)得以施行(已是南梁),后来一直使用到南陈(557-589年)达八十年之久。
【图片:祖冲之】
14三纪历
——后秦(384年- 517年)使用。
15玄始历。
——北梁(412年- 439年)、北魏(452年- 522年)使用。
16正光历
——北魏(523年- 534年)用此新历,之后的东魏(535年- 539年)、西魏(535年- 556年)、北周(556年- 565年)持续使用此历法。
17兴和历。
——东魏使用正光历后改用此新历法(540年- 550年)。
18天保历
——北齐(551年- 577年)使用此新历法。
19天和历
——北周在使用正光历之后改用此新历法(566年- 578年)
20大象历。
——北周再改此新历法(579年- 581年)。隋朝先使用此历法(581年- 583年)。
21开皇历。
——隋朝颁布此新历法使用(584年- 596年)。
22大业历
——隋朝再改用此新历法(597年- 618年)。
23皇极历(创造后没有使用)
——公元600年,皇太子杨广征召全国的历算专家,都集中在东宫,共同商议历法的事情。
刘焯(隋代天文学家,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,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运动速度,推算出五星位置和日、月食的起运时刻。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突破。)也在皇太子这次征召的人员之内,他献上了经过几十年研究的皇极历,并且驳正张胄玄历法的错误。但是,没来得及使用。
【图片:杨广】
接下来的唐朝,使用了八部历法:
24戊寅元历- 唐朝(619年- 664年)
25麟德历 - 唐(665年- 728年)
26大衍历 - 唐(729年- 761年)
27五纪历 - 唐(762年- 783年)
28正元历 - 唐(784年- 806年)
29观象历 - 唐(807年- 821年)
30宣明历 - 唐(822年- 892年)
31崇玄历 - 唐(893年- 907年)。
——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(908年- 955年)使用了唐朝最后一部历法。
【图片:古天文仪】
32九执历
——公元721年,唐朝因旧历法不够精确,需制定新历法来替代。僧人一行编纂的《大衍历》,在海选方案中脱颖而出。公元729年,《大衍历》正式成为唐王朝钦点官方历法。这部新历法也是中国历法体系上的里程碑,被赞为唐历之冠。但《大衍历》颁布不久,就被来自名叫瞿昙譔的人控告,说新法抄袭了翻译自印度的历法《九执历》,而且还得到了“其术未尽”的评价(意思是,《大衍历》是对《九执历》的抄袭还没有到位,有错讹之处)。抄袭案的焦点《九执历》,则是由瞿昙譔之父瞿昙悉达根据梵文天文学著作《五种历数全书汇编》编译而成的。随着新历法的颁布,科学问题逐渐开始成为政治问题。唐玄宗采取了偏向新历的解决方案,下令太史令比较两本历书和天文台的记录。这样问题就从比较历法的原理变成了比较哪本历法更准确。《大衍历》由于数据更新,毫不意外胜出。瞿昙譔则被严厉惩处,被外放二十多年,758年才重回司天台。